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两性时空 > 受孕避孕 > 完全避孕 > 女用避孕法 > 节育环
编号:13247940
宫内节育环异常的诊断及防治措施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月15日 《健康大视野》 2018年第2期
     【摘 要】目的:探讨宫内节育环异常的原因及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于2017年7月~12月收治的宫内节育环发生异常的100例患者,统计其节育环及发生异常的类型,并探讨对应的防治措施。结果:不同节育环异常类型的发生率由大到小为:嵌顿>下移>带器妊娠>异位,患者5种宫内节育环异常的发生率由大到小为:V型环>O型环>T型环>宫型环>吉妮环;放环时间不正确,操作不恰当,节育环型号及大小不合适以及子宫受损等是引起宫内节育环异常的主要原因。结论: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应熟知最适合的放环时间,并根据患者的具体病史及其他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节育环,同时遵照规范的手术方法操作,加强健康知识的教育宣导等,以防治宫内节育环异常的发生。

    【关键词】宫内节育环;异常;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R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2-0-01

    在诸多避孕常见方法中,放置宫内节育器(IUD)具有可逆性佳、安全、经济、操作简单等优越性[1],因此被多数育龄女性节育、避孕所选用。宫内节育器的种类较多,常见种类为金属单环。但是安放宫内节育环若操作不当,将导致患者出现节育环异位、嵌顿等并发症情况[2],严重影响育龄女性的生存质量。为此,本研究对100例宫内节育环异常情况进行诊断、分析与探讨,现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中心于2017年7月~12月收治的宫内节育环发生异常的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经检查确诊。其中,患者年龄分布26~62岁,平均年龄(46.45±3.51)岁,产次为1~3次;在月经干净后3天放置的76例,哺乳期安放的14例,其余时间安放的10例;V型环26例,O型环21例,T型环19例,宫型环18例,吉妮环16例;嵌顿45例,下移31例,带器妊娠22例,异位2例。其中排除心、肝、肾功能异常和手术禁忌症患者。

    2.2 方法

    在B超下对患者节育环所在的位置进行确定,针对节育环异常的不同情况,采用相关手术方法取出宫内节育环,具体为:(1)嵌顿。嵌顿部分较多,环不易感觉的患者可在B超可视下将环取出;嵌顿较少,环容易感觉,用卵圆钳向嵌顿相反方向牵扯环的一端将嵌顿部分从肌肉中拔出从而取出环。(2)下移。一般根据环下移位置和环种类用相应方法取出。(3)带器妊娠。采用人流术与取环术相结合的方法治疗。(4)异位。采用开腹的方法将环取出,同时对开腹手术的切口进行缝合并给予相应的止血与消毒抗感染。其中,任何节育环异常情况若有环断裂情况发生,取出后要检查环是否完整,进而取出环残留部分。

    2.3 观察指标

    统计患者节育环及发生异常的类型。记录患者的手术持续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复查患者宫底压痛是否减轻,有无疼痛异常。

    2.4 统计学方法

    数据进行SPSS 19.0统计学软件系统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00例患者不同節育环类型及不同异常结果如表1所示。取环手术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及住院时间等相关指标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100例患者节育环异常不同节育环不同异常类型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宫内节育器避孕原理

    放置宫内节育器是中国女性的首选避孕方式。宫内节育器的避孕原理为,当受精卵欲在子宫内着床时,宫内节育器对子宫壁造成不断的刮擦,使受精卵不能在子宫内成功着床。宫内节育器实质上是一种温和性的长期刮宫流产术。目前放置宫内节育器对女性生殖健康的影响已越来越被广泛关注。

    3.2 宫内节育环异常的原因分析

    本次研究的100例患者中,不同宫内节育环异常类型的发生率由大到小为嵌顿>下移>带器妊娠>异位,5种宫内节育环异常的发生率由大到小为V型环>O型环>T型环>宫型环>吉妮环。其中,V型环更易发生异常,且更易导致嵌顿,T型环和吉妮环更易导致下移,而五种类型环相对最不易异位。分析节育环异常可能是由于错误的节育环放置时间、手术操作不规范以及患者反复地流产、自身子宫发育不正常等原因所致。如参与研究的患者中共有24例患者在哺乳期间、人工流产后及剖宫产术后安放宫内节育环,上述时期子宫均遭受巨大刺激,极易产生收缩与张弛运动,此时选择放置的节育环常由于大小不合适而导致节育环异常的发生。同时,由于爱母V型环本身容易嵌顿,如若手术过程中不慎将节育环的支架嵌入即可发生节育环的嵌顿,因此,V型环相对更易发生嵌顿异常。

    3.3 宫内节育环异常的防治措施

    宫内节育器异常的主要原因为放环时间不正确,操作不恰当,节育环型号及大小不合适以及反复流产造成子宫受损,绝经期未及时取出等。因此,节育工作人员掌握放环的适应情况,遵照规范的手术方法操作,加强健康知识的教育宣导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治宫内节育环异常的发生。如放环前应详细了解患者病史与手术史等,询问患者是否处于哺乳期,且在应B超下检查患者的病情及患者子宫的大小、屈度及位置,根据患者不同的子宫状况选取形状、大小合适的节育环;放环流程应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放置的动作应轻柔谨慎,节育环的丝线应足够柔软且强度达标,避免发生异位与断裂;同时,应通过发放健康手册等方式详细告知放置节育环后的注意事项以及可能产生的并发症,并嘱咐患者定期检查。此外,“V”型爱母节育环极易导致嵌顿,选择节育环时建议不予选取。

    参考文献

    刘莹,陈烁晨,闫舒等.646例宫内节育器的不良事件[J].医疗装备,2017,12(23):10-12.

    孙淑虹.宫内节育器异位成因及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07):212-213.

    作者简介:成芳,女,汉,1976年3月生,山西吕梁临县人,毕业于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本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计划生育工作与研究。,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两性时空 > 受孕避孕 > 完全避孕 > 女用避孕法 > 节育环